在集團公司冬瓜山銅礦的地下深處,蜿蜒的運輸軌道如同礦山的動脈,礦石日夜不息地沿著它們“奔赴”地面,轉化為寶貴的資源。而保障這條“動脈”持續暢通的,是一群默默奉獻的維修工,夏從林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作為冬瓜山銅礦運輸區電工班班長,他以精湛的技術、堅韌的毅力和踏實肯干的工作態度,為運輸區的穩定生產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初入礦山,青澀逐夢人
時光回溯到1996年,年輕的夏從林中專畢業,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踏入了原獅子山銅礦的大門。彼時的他,在運輸區生產班擔任漏斗工,憑借著自身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快便能夠熟練地操作設備,精準把控礦石的卸料節奏。夏日的井下悶熱潮濕,汗水濕透衣衫,他卻從未有過一刻懈怠,專注于每一次礦石轉運流程,保障生產環節無縫銜接。
2000年,夏從林獲得轉崗學習電工知識的寶貴機會。這對只有中專基礎的他,是機會又是挑戰。夏從林緊緊抓住機遇,開啟了瘋狂學習模式。初入電工崗位,面對錯綜復雜的電氣線路和各類陌生設備,他沒有絲毫退縮。白天,他緊跟師傅身后,仔細觀察每一次維修操作,小到一個螺絲的緊固、一根電線的連接,大到配電柜的調試、大型電機的檢修,他都一 一牢記于心,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要點與心得;夜晚,他埋首于專業書籍,從電路原理到礦山電氣設備的構造與維修,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儲備。遇到難題,他主動向老師傅請教,或是與工友們熱烈討論,直至把問題吃透。正是有這份刻苦鉆研的勁頭,讓他迅速成長。在短短幾年間,便從一名新手電工蛻變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技術能手。
技術尖兵,故障“克星”
運輸區的電氣設備常年處于井下深處,井下環境存在溫度高、灰塵大、濕度高等,故障時有發生,而夏從林就是這些故障的“克星”。
記得有一回,井下一輛電機車突然停止運行,當時正處于井下運礦關鍵時期,若不及時處理,整個礦石運輸流程將陷入混亂,生產停滯每分鐘都意味著巨大損失。夏從林從對講機里聽到消息后,二話不說,帶上工具包,迅速奔赴現場。炎炎夏日,巷道環境悶熱難耐,狹小的電機車操作室內,他眼神專注,順著線路逐一排查。憑借豐富經驗,他很快判斷出是控制電路中的一個通訊模塊出現故障,導致信號傳輸中斷。在工友配合下,他迅速更換通訊模塊,嫻熟地進行安裝,僅用30多分鐘時間,電機車再次啟動,運輸編組又順暢地在運輸軌道上運行。
多年來,經他手解決的大小故障不計其數,他也因此成為運輸區眾人信賴的“技術能手”,只要有他在,大家心里就有底。
隨著智能化的建設,井下礦石運輸也轉向無人化,無人駕駛技術在運輸區有軌電機車的應用。面對復雜困難的無人駕駛系統,身為班長,夏從林主動請纓,開啟學習之路。
白天,他積極配合無人駕駛技術廠家進行設備調試,并跟隨廠家技術人員進行學習,實操。夜晚,夏從林經常翻開那本被密密麻麻標注過的技術資料,對照著白天實操中遇到的問題,逐一深入研究。遇到疑難之處,他就向廠家技術人員請教,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盲點。
當面對年輕職工遇到不懂的問題,他也會細致地為工友講解操作要點、故障判別方法,把自己摸索出的實操“竅門”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在工區,總能看到他手把手指導年輕工友的身影,從設備啟動、運行監控到緊急制動、故障排查等,耐心講解每一個環節。
在夏從林的帶領下,運輸區電工班克服了對新技術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逐漸成長為保障井下無人駕駛有軌電機車穩定運行的中堅力量。他們用實際行動,為智能化無人礦山的高效運轉鋪就了堅實軌道。
悟初心,奮進新征程
夏從林不僅是技術尖兵,更是思想進步的楷模,一心向黨組織靠攏。他主動研讀黨史經典著作,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探尋真理。利用工作間隙,他組織班組工友圍坐一起,分享黨史小故事,從紅軍長征的堅韌到改革開放的果敢,一個個鮮活事跡如明燈照亮大家前行方向,讓黨史學習融入日常生產氛圍。
為加深理解,他積極參加礦區黨課培訓,認真聆聽、詳細記錄,將黨的理論內化于心。每次學習后,他總是結合運輸區實際,思索如何優化工作:或是提升電機車維修效率,或是強化電路安全保障,力求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
面對困難任務,夏從林總是沖在前頭,以優秀黨員標準要求自己。井下設備突發故障,他帶頭下井搶修,不眠不休,只為保障生產。他用思想蛻變與實干擔當為礦山發展添彩,向著成為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目標砥礪前行。
如今,夏從林已在冬瓜山銅礦度過數十載春秋。礦山的艱苦,從未磨滅他對礦山的熱愛與奉獻初心。
面對未來,他目光堅定。“礦山發展永無止境,電氣技術革新腳步不停。我要繼續扎根這片土地,和工友們一起守護好運輸線,為礦山挖掘更多寶藏。”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在冬瓜山銅礦深處,夏從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運輸區的每一個角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擔當與風采,激勵著更多冬瓜山銅礦更多礦工為夢想奮進,向著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砥礪前行。
(相英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