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宏偉,銅山銅礦生產機動部的技術主辦,在自己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地工作了三十余年,用自己對技術研究的激情、對平凡工作的精益求精,磨煉極致工藝,書寫自己的“匠心”人生。
從管道到大型設備
1996年,從中專學校畢業的阮宏偉分配到銅山銅礦原供水處,從事管道維修和給排水工作,他虛心向老師傅學習維修技術,努力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積極參加日常設備檢修和突擊搶修等工作,很快就獨當一面,成長為單位的維修骨干。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這20年里,他利用在學校學的專業知識,在單位過濾池改造、泵房改造、水泵選型等工作中獻計獻策,既節約了大量的成本又提升了工作時效;在這20年里,他在干中學,學中干,完成了本科學歷,考取了機械工程師職稱,成為分公司小有名氣的行家里手。他本人連續多年,被銅山銅礦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員工”“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2018年,阮宏偉因為過硬的技能和良好的口碑,調到生產機動部擔任機械技術主辦,主要負責選礦車間三臺球磨機、一臺壓濾機、五臺陶瓷過濾機等大型設備日常點檢及大修技術把關等工作,可謂責任重大。面對全新的崗位,他不敢懈怠,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不斷跑現場,因為他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向選礦車間的師傅們請教、去現場觀察才是“真家伙”。無論嚴寒酷暑,只要選礦車間設備在生產,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筆記本、測溫儀去現場,望聞聽切……因為有他的緣故,大大縮短了排查、判斷和修理設備故障的時間,牽頭完成了設備的調試、裝配、技術改進革新等工作,保障了這些大型設備連續運轉。
自己動手只因責任使然
“檢查小齒的目的就是防止大齒折斷,一旦折斷,不光是100多萬錢的問題,關鍵是整個生產線就這樣停擺了。”阮宏偉一邊扶了扶眼鏡,一邊指著半自磨說,“大齒輪訂制需要3到5個月,安裝至少要28天,算算半年就沒了,還不如從源頭把工作認認真真做好”。
一道工序上的設備出了故障,下一道工序無法展開。作為大型設備的工程師,阮宏偉深深地明白,設備一旦有了小故障,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他一直兢兢業業工作,不允許自己的工作有半點差池。每次停產檢修,對于半自磨的小齒檢查,他都親自上。首先是去掉齒輪上的油污,然后用手一個一個反復去摸,如同讀取羅斯密碼,細細地感受每一個齒面的光滑度,一旦有異樣,他會高度警覺。對齒牙上出現的點蝕和磨損點,他進行編號管理,并與上一次檢修時照片做對比,如果沒有明顯變化,將持續觀察;如果局部出現裂紋,就得立即要求維修人員對齒牙進行加焊打磨,確保小齒點蝕和磨損問題可管可控。因為工作需要他隨時進行排查和維修設備,阮宏偉陪女兒的時間非常少,他一直覺得對女兒有點虧欠。
小改小革只為礦山創效
“怎么優化?怎么改進?”2024年9月份,選礦車間53米濃密機回轉支承損壞,濃密池尾砂得不到及時排出。他通過方案優化,提出將使用4只50噸千斤頂頂起中心筒外籠,替換成120噸吊車,這樣可以消除因橋架等鋼結構因尾砂含硫長時間腐蝕吊裝斷裂垮塌的危險,既確保更換安全可靠又節約吊車起吊臺班費用。他提出的半自磨密封的齒輪罩技改方案,可以隨時觀察到齒輪的具體運行、潤滑狀況以及嚙合情況,既解決了隨時點檢問題,也為選礦車間檢修帶來了便利。他本人榮獲銅山銅礦“創新之星”等榮譽。在阮宏偉看來,“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技術本身,而且要不斷創新,只有對檢修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完善,才能將對設備的診斷、檢修、維護做到完美,才能更好地傳承這項技術。他認真研究了大型設備的工作原理,理清了每一道運轉工序。同時,還定期檢查機器的維護保養記錄、安全事故記錄、技術改造記錄。即便是剛購買的新設備,也必須對它進行檢測和排查,如果發現問題,便馬上聯系廠家更換。有一次,外面廠家送來的小齒配件,他就發現小齒軸徑部位有一個小的托臺,是沖壓時沒有壓到位。敢于較真,善于創新的阮宏偉,用自己的行動帶動著身邊人為生產難題想辦法,為提高維修效率想方法,共同為銅山銅礦的經濟發展增收創效。
(余飛)
?
?
? |